滚动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合作交流> 学术交流
第四届“全球治理·东湖论坛”——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全球治理国际研讨会举行
发布时间:2018年11月29日 发布者: 点击次数:753次
  •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明海英 通讯员杜志章)11月24日,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国家治理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主办的第四届“全球治理·东湖论坛”——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全球治理国际研讨会在武汉东湖国际会议中心举行。

    来自中国、美国、英国、印度、澳大利亚、波兰、葡萄牙、巴西、莫桑比克、摩洛哥、喀麦隆、马里、苏丹、尼泊尔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组织代表和专家学者150余人出席了论坛。

     

    国际社会迫切呼唤新的全球治理理念

      华中科技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元元,湖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成员、副主席刘宏兰,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原副部长于洪君,波兰前第一副总理兼财政部长科洛多科(Grzegorz W. Kolodko),北京国际和平文化基金会主席李若弘,华中科技大学原党委副书记、国家治理研究院院长欧阳康等先后致辞。湖北省人民政府研究室副主任黄良港、湖北省社科院副院长杨述明等省直部门领导出席了开幕式。开幕式由华中科技大学副校长许晓东主持。

      李元元代表华中科技大学向莅临会议的来宾表示热烈欢迎。他指出,放眼世界,我们面对的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国际社会迫切呼唤新的全球治理理念,迫切要求构建新的更加公平合理的国际体系和秩序。为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和热烈反响。

      李元元指出,为向人类命运共同体和新型国际关系的构建贡献更多中国方案,华中科技大学在全国高校率先成立国家治理研究院,短短四年多的时间取得了可喜成绩。研究院倡主办的“全球治理·东湖论坛”是一个开放的国际学术交流平台。他希望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相聚在美丽的东湖之滨,畅谈“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全球治理”,共同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更多贡献,把最为友好、和平的声音传播到全世界,增进各国人民的共同福祉。

      刘宏兰在开幕式致辞中说,时代在飞速发展,这同时加剧了世界本身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当今世界各种矛盾、争端、冲突仍然此起彼伏,各种逆全球化倾向仍然存在。这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所面临的严峻挑战,也是全世界人民需要共同面对的全球性重大课题。

    科洛多科表示,全球化对世界的发展是有利的。但是,当前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自由贸易的壁垒增加。未来,我们要解决挑战,应对全球治理的问题,以及机构的重建,世界秩序的重建。全球化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进程。所以现在的问题就是怎么样进行治理,怎么样更好的进行治理。也许是中国特色的全球治理,会找到最好的一种中国的全球治理的方法,也许中国的这种方法也是可以让全球进行借鉴的。

     

    回应人类所面临的最根本的生存与发展问题

      论坛设有4场主旨演讲。在上午第一阶段的主旨演讲中,华中科技大学副校长许晓东,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院长欧阳康,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原副部长于洪君,波兰前第一副总理科洛多科,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原局长、国务院参事徐锭明,前澳大利亚驻华大使芮捷锐(Geoff Raby),国务院参事、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时殷弘,瑞典皇家工程院院士、北京循环经济促进会会长吴季松,英国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亚洲项目高级研究员蒂姆·萨默斯(Tim Summers),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杨宜勇等围绕全球治理中的国家责任、多边性国际组织的作用、中美等大国关系、国际网络空间治理,以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础、目标和所面临的挑战等议题作了深入探讨。

      华中科技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许晓东在大会主旨演讲中指出,目前全球的国际网络空间发展迅猛,一些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中国重视国际网络空间安全,建立健全网络空间综合治理体系,呼吁各国共同打造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他建议要不断认识国际网络空间的现状,正确了解国际网络空间的问题,积极关注国际网络空间的博弈,共同打造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推动网络空间互联互通、共享共治。

    论坛主办方代表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院长欧阳康教授指出,当今世界现代化、全球化正遭遇巨大挑战,全球治理体系面临着深刻调整,全球善治似乎正远离当代人类而去。但从全球治理视角来看,全球善治仍然应当是当代人类文明进步的应有价值取向。如何在全球善治上争取各国的最大共识与合作,可以从各方面努力,也需要各种积极资源。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无疑可以扮演重要角色,发挥积极作用。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特殊意义在于,既自觉回应当代人类所面临的最重大最根本的生存与发展问题,展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应有的宏大的世界视野和人类情怀,也指出了人类文明的未来发展方向,从而有可能为全球善治提供价值引领。

     

    科学技术:人类共通的“语言”

      为充分交流和讨论,论坛分设四个平行论坛,主题分别为:新形势下全球经贸关系的挑战和未来;新形势下全球政治及安全治理的挑战和未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多维探讨;网络空间治理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杨述明表示,人类共处于一个地球,是相互依存、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对于不同国家而言,在经济发展上,我们或许会选择不同的模式;在国家治理上,我们或许会选择不同的道路;在社会文化上,我们或许会遵循不同的传统。但是在基本的科学问题上,我们已总体形成一个共识,即科学是人类迄今为止最为一致的“语言”。他强调,科学技术全面快速融合,深度影响社会进步。智能革命与产业革命融合推进,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经济状态和产业结构,数字经济、智能经济、共享经济等新业态冲击传统经济结构,改变世界经济布局,形成世界经济融合一体发展的必然态势,带来经济自由主义与保护之一的全面挑战。

      “在未来的智能社会,科学技术高度地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融入世界方方面面,这种社会事实已经在当代世界演变趋势中越来越明显,这就是世界大势。”杨述明说,智能社会的源动力来源于智能革命,它以强大的驱动力使得“地球村”联系网络日益紧密,世界形态扁平化、一体化、多样化趋势日益鲜明。基于此,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我们必须立足于智能社会背景基础,找到人类社会的时代具象、运行规律,进一步促进全球治理更加符合适应全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需要。

      社会治理相关问题也是学者研讨的热点之一。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治发展与司法改革研究中心主任徐汉明表示,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在基层社会治理实践中产生并能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而不断创新发展的“枫桥经验”,跨越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三个历史阶段,成为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和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经典样本和“东方模式”。

      徐汉明从我国“枫桥经验”纵向发展的历史轨迹中探究其蕴含的阶段性与联系性统一、继承性与创新性统一、扬弃性与飞跃性统一的规律性的理论价值及其时代意义;从历时性与共时性相结合的视角对古今中外的治理经验进行比较、借鉴、吸收的基础上,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找寻到可行性路径。在徐汉明看来,在开启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新时代,“枫桥经验”带来的启示是:更加注重联动融合,增强治理活力;更加注重开放共治,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共同体;更加注重以人为本,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更加注重运用法治方式,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更加注重运用大数据,提高社会治理智能化水平;更加注重基础性制度建设,为社会治理长远发展奠基。

      据悉,论坛同期还举行了第二期华中科技大学国际组织后备人才培训班,本次培训的主题是“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全球善治”,来自华中科技大学校内外的数十名学员和国际教育学院的20多位留学生参加了培训。

     

  • Baidu
    map